你正在關注的furry並不存在:重新認識銀碳

有一個簡單的測試可以區分真實的人和穿著獸裝的商業專案:你能約他出來吃雞公煲嗎?

編者按(11月3日更新):文章釋出後,我才注意到我遺漏了一項細節:銀碳作為付費皮膚出現在騰訊《和平精英》遊戲中。已在文中補充相關內容。


如果在漫展遇到銀碳,你能約他出來吃雞公煲嗎?

不是問“你喜歡他的獸裝嗎”,不是問“他現在有多火”。

就問:能約他吃雞公煲嗎?

像對待其他任何一個furry那樣。像對待一個真實的人那樣。

答案,我們都知道,是不能。

你可以遠遠地拍照。你可以看他的影片。你可以關注他的賬號。

但你不能和他吃雞公煲。

因為你關注的那個furry,並不存在。

這不是修辭,這是事實。

讓我重新介紹銀碳給你認識。


當我說銀碳不存在,我不是說那套獸裝是假的,不是說那些影片是AI生成的。

也許這個形象背後確實有一個真實的個體,但這不重要:這個個體的運作方式,從根本上不同於任何一個真正的社群成員。

讓我把話說得更直白些:作為一個你可以認識、可以對話、可以建立關係的個體,他不存在。

看不到他的過去。沒有2015年的第一張青澀畫稿,沒有從零開始的摸索歷程,沒有你能追溯的困惑、掙扎、成長的故事。

觸碰不到他的真實。你無法給他發私信然後得到一個真實的對話,你無法線上下和他建立個人層面的聯絡。

問不了他的責任。當圈子提出質疑,得到的回應是“管好你自己”

找不到那個人。在MCN公司與公關團隊的層層包裝下,那個個體與任何普通的社群互動之間,隔著無法穿透的商業運作邏輯。而正是因為這層不透明的商業基礎設施,中之人演員理論上可以隨時替換。沒有人會知道,也沒有人能驗證。

他存在的方式,不是作為一個人,而是作為一個品牌吉祥物。

而這個品牌吉祥物,不知怎麼就成了中國furry文化的“代表”。

我們沒有選擇他。是資本選擇了他。


讓我告訴你發生了什麼。

二十年前,第一批中國furry在貼吧、論壇上小心翼翼地發帖,試探著:還有和我一樣的人嗎?

十年前,第一次小規模的線下聚會,幾十個人,緊張而興奮,互相確認:原來我不是一個人。

一點一點,有了第一屆獸展。一筆一筆,有了第一批獸設。一針一線,有了第一件獸裝。

有畫師,有裝師,有寫手,有組織者。有人冒著被家人誤解的風險,有人在質疑中堅持,有人在邊緣地帶開拓空間。

二十年,我們建立起了這個文化在中國的存在。

然後銀碳出現了。

完整的形象,專業的團隊,主流的曝光,成體系的運營。

然後,一期綜藝節目,兩個小時,他把我們二十年積累的東西挖空了。


在湖南衛視——中國最大的娛樂頻道——銀碳作為“擬人化動物角色圈自媒體人”出現了。

不是作為一個有故事的人,不是作為一個藝術家。

是作為一場奇觀

被逗,被玩,被明星嘉賓當寵物撫摸。那些主持人和嘉賓沒有興趣理解furry到底是什麼,意味著什麼。

為什麼要理解呢?他們在那裡是為了包裝新鮮感,是為了給觀眾提供“奇怪的東西”來消費。

而銀碳——或者說那套獸裝裡的人——配合演出。

這就是他們賣的東西——是獵奇。

不是文化,不是理解,不是尊重。是獵奇。

幾千萬人看了。幾千萬人現在“知道”了furry是什麼:就是那個在電視上穿著動物裝賣萌的奇怪玩意兒。


讓我們理清楚:在這場交易裡,誰得到了什麼,誰付出了什麼。

銀碳得到的:

  • 流量,知名度,商業機會——包括成為騰訊《和平精英》中的付費皮膚
  • 國際關注度(現在可能是英文網際網路上最顯眼的“中國furry”)。
  • 上升空間無限的職業資本。

銀碳付出的:

  • 幾乎沒有。沒有多年的社群建設,沒有人際關係風險,沒有對這個文化存續的情感利害關係。

真實的furry創作者得到的:

  • 一個扭曲的公眾形象,需要花多年時間去修正。
  • 更深的刻板印象,每次想要解釋自己時都要先打破它。
  • 一個示範:原來真實性不重要,只有廣告預算重要。

真實的furry創作者付出的:

  • 二十年的文化積累。
  • 未來的理解空間。
  • 注意力和機會(注意力是零和遊戲,他拿走的每一個關注,都是真實創作者永遠失去的可見度)。
  • 情感上的創傷:親眼看著自己珍視的東西被濫用、被扭曲、被當作一次性的獵奇商品售賣。

收益私有化,代價社會化。

這就是掠奪的定義。


把一個文化想象成一個銀行賬戶。

裡面存著多年來社群成員積累的信任、善意、公眾的好奇心、理解的可能性。

健康的“出圈”應該是什麼樣的?是小心翼翼地使用這個賬戶:

  • 每一次曝光,都確保呈現是準確的、尊重的
  • 每一次和外界的接觸,都建立真實的理解
  • 這樣,賬戶裡的餘額會慢慢增長

但銀碳做的是什麼?

一夜之間刷爆整張信用卡。

最大的平臺,最獵奇的呈現,最快的速度,最淺的深度。

他不是在分享文化。他是在榨取它的新奇價值

而新奇是一次性消費品。那些看了節目的幾千萬觀眾,他們的好奇心被滿足了。就這樣。沒了。他們不會再去尋求更深的理解。他們已經“知道”furry是什麼了——他們在電視上看過了。

這還沒完。綜藝節目製造了可見度,然後《和平經營》的付費皮膚——騰訊最大的遊戲之一——將這種可信度直接轉化為收入。

現在這個賬戶不只是清零了,是嚴重透支。

我們想要建立理解時,面對的不是一張白紙,而是銀碳留下的那個刻板印象的廢墟

而銀碳呢?他提取了利潤,轉向國際平臺,繼續用furry美學變現。

他可以離開。我們不能。

這是我們的身份,不是他的生意。


在遭遇反對後,銀碳釋出了一篇回應。讓我們看看它暴露了什麼:


“我沒有決策權”

他說節目的呈現方式不是他能決定的,那是製作組的事。

問題來了:如果你真的在乎這個文化如何被呈現給幾千萬觀眾,你會在沒有決策權的情況下上節目嗎?

真正在乎的人會說:“如果你們要那樣呈現,我不參加。”

但銀碳選擇了參加。因為他要的是曝光,不是準確的呈現。


“希望更多人喜歡furry”

他說他的初衷是讓更多人喜歡furry文化。

讓我們看看結果:那些幾千萬觀眾,他們“喜歡”furry了嗎?還是他們消費了一次獵奇,形成了一個淺薄的刻板印象,然後繼續生活?

讓人喜歡和讓人消費獵奇不是一回事。


“如果沒有新鮮血液,圈子會走向沒落”

虛假的威脅。

他在暗示:要麼接受我的方法,要麼看著圈子死去。

這是可恥的滑坡謬誤。

更何況,我們不需要那種“新鮮血液”——那些為了奇觀而來、帶著刻板印象離開的觀眾。我們需要真正想了解這個文化的人。


“我是發自內心喜歡furry”

他用了大段篇幅解釋自己多麼熱愛furry,多麼努力。

讓我再問一次那個簡單的問題:你能約他吃雞公煲嗎?

真正熱愛一個文化的人,會讓自己融入那個圈子。會和成員建立真實的關係。會有機地贏得認可。

但銀碳一樣也沒做到。他是一個懸浮在圈子之上的商業專案,從圈子的符號中提取價值。

愛不是你說了什麼,是你做了什麼。


“公司只是提供支援”

他描述公司只是提供製作支援、場地、商業對接。

但那就是商業運作:專業團隊,系統化流程,利潤分成結構。

而這個運作的規模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furry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:登上全國最大娛樂頻道的主流電視節目,再IP授權給全球玩家最多的遊戲之一。從未有任何其他furry創作者獲得過,或哪怕是尋求過這種商業規模的曝光。

原因不言而喻:這種快速的、面向大眾市場的曝光必然扭曲。


商業化本身沒錯。很多創作者都會將作品商業化。

關鍵區別在於:

真實的創作者先建立圈子認可,然後商業化。

銀碳先商業化,再尋求圈子認可。

真實創作者的商業成功建立在圈子信任之上。

銀碳的商業模式完全繞過圈子,直接向外部觀眾兜售furry符號。

這就是為什麼他是industry plant


這篇回應最終證明了什麼?

證明了他根本不理解核心問題。


我們的問題不是“你上了電視”。

我們的問題不是“你在賺錢”。

我們的問題不是“你想讓更多人知道furry”。


我們的問題是:你用電魚、炸魚式的方法,把我們的文化當作一次性新奇商品賣給永遠不會理解它的人,留下我們處理汙名。

我們的問題是:你從來不是這個圈子的一部分,卻佔據了代表的位置。

我們的問題是:你可以走。我們不能。這是我們的身份,不是你的生意。


他的回應對這些核心問題一個字都沒有回應。只有推卸責任,只有“我也沒辦法”,只有“我本意是好的”。

不要看他說了什麼。要看他做了什麼。

他做的,是在一期兩小時的綜藝節目裡掠奪furry文化的可信度,為自己攫取價值,留下圈子處理後續。


如果你不是furry,你可能會想:“這和我有什麼關係?”

因為今天發生在furry文化上的事,正在所有地方發生。

在注意力經濟裡,亞文化已經成為可掠奪的資源:

  • 資本識別出有商業潛力的亞文化
  • 製造一個“代表”,繞過有機的圈子認可過程
  • 剝離複雜性,包裝成適合大眾消費的形式
  • 快速變現,在長期傷害顯現之前退出

這是新常態:文化搶劫。


今天是furry。明天是任何你在乎的圈子。

真實性正在系統地輸給資金充裕的空殼形象。


如果我們將此正常化——如果我們接受金錢可以直接購買代表地位,真實性變得無關緊要——我們就是在接受這樣一個世界:

  • 所有文化都被擁有營銷預算的人控制
  • 真實的創作者永遠被雪藏
  • “代表”由資本選擇,不由圈子選擇
  • 沒有什麼是真的,一切都是品牌

所以讓我重新介紹真實的中國furry文化給你。

它不是一套獸裝。這就是重點。

它是成千上萬個你真的可以約出來吃雞公煲的人

  • 在DeviantArt和Pixiv上堅持投稿十年的畫師
  • 一針一線縫製獸裝的裝師
  • 在B站和其他平臺分享故事的寫手
  • 組織聚會的人,讓真實的圈子得以紮根
  • 無數沒有網紅地位的人,他們就是單純熱愛這個文化並真誠參與

它不是流水線,它是真實

它不靠營銷預算支撐,它靠真心的往來維繫。

我們的力量從來不是獵奇或空殼,是本真

這就是我們在捍衛的東西。


如何區分真實的furry和industry plant:

問一個問題:“我能和他吃雞公煲嗎?”

如果可以——如果你可以給他發訊息,得到包含真情實感的對話;如果別人在漫展上見到他,與他合影不需要和誰爭搶;如果大家能看到他的歷史和成長軌跡,觀察到他在這個圈子內的真實足跡;如果他展露的職業素養,能讓業內人士信服——那麼,他是真實的。

如果不可以——如果你只能遠遠觀看眾星捧月的場面;如果他沒有真實的互動途徑,同框的只有其他演藝人員;如果某人為社群帶來了不利影響,但拒絕被社群問責;如果大量粉絲在一夜之間突然出現,而不是漸進地積累——那麼,你看到的僅僅是一個使用了furry符號的商業專案,和其他使用了動物形象的商標別無二致

就這麼簡單。


致furry圈子:

我們不會沉默,當我們的文化正在被搶劫一空。

我們拒絕讓industry plant代表我們。

我們不會分享、推廣或為那些繞過圈子認可和問責的商業專案背書。

我們會積極支援真實的創作者——用我們的關注、我們的委託、我們的聲音。

我們會講述自己的故事,大聲而持續,讓資本無法壟斷敘事。

我們會建立和守護這樣的空間:在那裡,真實性比營銷價值更重要,真實關係比粉絲數量更重要。

我們是那些可以被約出來吃雞公煲的人。我們是真實的。我們會讓所有人都絕對清楚這一點。


致媒體和平臺:

如果你想報道furry文化,請和真實的furry對話。

不是營銷預算最大的那個。不是團隊給你安排好的,包裝最精美的那個。

和在這裡待了多年的創作者對話。和社群組織者對話。和在這個文化裡有真實社交紐帶的人對話。

你們的懶惰——只報道最引人注目的那個——助長了文化搶劫。


致國際社群:

你們一直看到的那個“中國furry”,最光鮮亮麗的那個?

他不代表圈子。他代表一個營銷團隊關於“什麼可能好賣”的假設。

真實的中國furry創作者存在。他們只是沒有商業基礎和演算法最佳化的支援。

去找到他們。不要讓資訊不對稱決定誰能成為“代表”。


致所有關心真實文化的人:

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決定性鬥爭。

資本對抗真實。營銷預算對抗真實圈子。Industry plant對抗真實的人。

注意力經濟正在全球範圍內搶劫亞文化,將它們轉化為一次性使用的獵奇產品,留下圈子處理永久的傷害,而利潤流向別處。

如果你關心任何文化——音樂、藝術、時尚、任何亞文化或圈子——這和你有關。

因為如果我們將此正常化,如果我們接受金錢可以簡單地購買代表性而真實性變得無關緊要,我們就失去了一切真實的東西。


你關注的那個furry並不存在。

但我們存在。

我們不會讓我們的文化在沉默中被掠奪。

看見我們。聽見我們。

我們是那些你可以約出來吃雞公煲的人。

我們是真實的。